新四军的历史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以助推学生的成长与蜕变,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盐城工学院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成功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为“盐粒子”们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创新教育示范流程,打造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金课”
“盐阜大地上,一处处新四军战斗旧址,一座座革命纪念馆,一件件红色文物,承载着革命先辈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盐城工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于利,正在新四军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盐城红色文化的魅力。
“传统的思政课堂往往局限于教室,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而‘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搬到了校外的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景点等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思政课更加生动、鲜活。”在于利看来,学生喜欢的“行走的思政课” 充满了新鲜感和吸引力。在户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去。
盐城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盐城工学院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充分发挥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景区等资源的育人价值,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亲身走进这些红色场所,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在“行走”中了解地方历史。在场的学生纷纷表示:“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我亲眼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用过的物品、战斗场景的还原,感受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种直观的体验比单纯的书本知识更能触动心灵。”
争取政策支持,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有力保障
“在新四军纪念馆内珍藏着这样一件美丽的革命文物,这是一件银灰色丝质面料的旗袍,黑色锁边针脚细密,裙摆褶痕清晰可见。旗袍的色泽虽然因为时间久远,日渐暗淡,但旗袍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清晰,她是谁?她有着怎样的人生?”这是盐城工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在参加盐城市第四届微党课大赛的一段演讲。
演讲中的这位主人公正是源自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和新四军纪念馆联合打造的“五个一”红色故事。盐城工学院与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新四军纪念馆等单位紧密合作,创新“排、练、演、讲”网络思政教学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网络思政作品,实现了思政课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多重提升。
近些年来,盐城工学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政策,全面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盐城市社科联紧密合作,获批了市级社科普及基地和市级智库平台“江淮人文研究院”。作为盐城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区域联盟建设的牵头高校,盐城工学院勇担重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校内的红色文化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已成为盐城市中小学生的热门“打卡点”,不仅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也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吸引力。
完善配套服务,构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生态系统
为了确保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顺利实施,盐城工学院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构建了包括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在内的生态系统。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宣讲团,奔赴二级学院开展“盐城四色文化”大学第一课系列讲座,有效整合了校内外资源,打造了学院服务全校师生的品牌。
“盐城工学院扎根于红色的盐阜大地,诞生在共和国建设的红色年代,是一所具有红色背景的学院。我们的创校校长是新四军老战士王金魁同志,我们的创校教师中有众多的新四军战士,他们奠定了盐工红色的血脉。”这是思政课教师王欢,在开学第一天为人文学院300多名新生讲授题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思政课。
如何用恰当的形式,把这些文化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当代大学生从地方特色文化中汲取滋养,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老师们,在大学新生“开学第一课”中给出了答案。
除此之外,盐城工学院还通过“思政+展览”和“思政+艺术”的方式围绕“滨海百岁新四军老战士事迹展”“北上延安展”,把思政课堂“搬”到展览现场通过鲜活生动的百岁老兵故事把校园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实践,以及联合设计艺术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探索“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两者融合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增强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盐城工学院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地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等品牌活动,加强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高效融合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正是在新四军革命精神的激励下,一批又一批的盐粒子们如同新时代的“铁军”,在各自领域内熠熠生辉,不仅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更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盐城工学院,以其独特的育人理念和卓越的教育成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通讯员 赵迎华 蔡云晨 奚新国
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1b15f6e4b019ce565a2c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