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至25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本届高博会以“融合·创新·引领: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聚焦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产教融合发展。
与高博会同期举行的“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与14场平行论坛(以下统称“论坛”),围绕教育强国主题,深入探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议题。论坛汇聚了百余所高水平大学的管理者、顶尖专家学者和创新型企业家,共同就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促进前沿思想的交流碰撞。
中国教育报记者全程跟踪报道,本期重点聚焦与会者普遍关注的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与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两大议题,以飨读者。——编者
“我们吉林大学有一支方程式车队,在国内外多个重大赛事中屡获冠军。车队的学生们来自汽车、通信、材料等不同的学科专业。从赛车设计、制造到组装,他们紧密合作,并享受这种合作。”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向与会者传递“协作”的意义。
“每个人可以是一个方面的专家,但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专家,协作贯穿始终,可以解决难题、提高效率,增强学生的学术自信。”在张希看来,这种协作正是学科专业布局变革的先声。
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在与会的高水平大学管理者看来,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已上升至结构重塑、布局变革层面,成为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主动回应国家社会发展需求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表示,面对新型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对学科进行重新布局优化、对传统优势学科进行智能升级,是该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冯夏庭介绍,该校一方面通过实施“三大工程”,促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一是基础学科提质工程——强化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生命健康培育工程——建设一流的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三是人文学科繁荣工程——强化学科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
另一方面,对学科专业进行了优化转型升级。“我们对冶金矿业材料等传统学科进行了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的改造;能源类学科实现了转型升级,建设新能源……”
“我们还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布局了新的学科方向,设立了机器人工程、工业智能等新专业。”谈起学校近年来的新增专业,冯夏庭如数家珍。
“武汉大学主动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多措并举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学科建设专业体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从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展跨学科培养模式等三方面介绍了该校的改革举措。
黄泰岩介绍,去年以来,该校组建了人工智能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机器人系等全新的人才培养主体;依托优势学科的资源,建设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储能科学等新专业。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补齐国家高精尖缺人才短板。”黄泰岩说。
2 在交叉融合中转型提质升级
“前段时间,社会上有疑虑,觉得复旦大学是不是在压缩文科。我可以很明确地说,文科是复旦的‘老根’。老根要继续做强,但也要发新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直面问题,谈起了当前该校正在实施的文理医工“四轮驱动”学科发展战略。
裘新表示,该校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规模学科布局调整。第一次是1952年院系调整,奠定了文理综合大学的格局;第二次是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重组,形成了文理医三大学科的布局。目前,该校正迎来第三次历史机遇——形成文理医工布局。
裘新介绍,在新工科建设上,该校把相关院系和实体科研机构,包括理科中的工科部分,进行系统重组,构成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计算与智能、未来信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等6个新工科创新学院。
“我们原计划用两年时间,按照文、理、医、工、交叉(学科)的分布,实现本科招生规模各占20%。实际上,今年就能实现这一目标。”裘新说。
“今年复旦交叉门类的招生比例中,新文科、新工科是主力军,几乎占据半壁江山。”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该校文科走向,裘新表示,学校做强文科“老根”,一方面会加快新文科建设,推进传统文科转型;另一方面会优化文科招生的培养结构。
裘新表示,该校今年开始构建“4+1”教育发展基金群,主要围绕学科发展筹措资源,增强学科的驱动力。其中,“4”是围绕文理医工成立基础研究、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4个发展基金群,形成“四轮四驱”的态势;“1”是育人引航发展基金群,用于大学的文化建设和青年的创新。“目前,这5个基金群的首期基金都已初步形成规模。今年以来的捐赠项目总额超过18亿元。”
“当前,高校的学科专业大多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贾振元看来,身处大科学时代这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高等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推进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贯通。
贾振元介绍,近年来,该校紧盯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全面重构了学科专业结构,实现了传统优势转型、新兴交叉培育和发展新优势锻造。
“面向新质生产力培育,我们抓住三个关键点。”贾振元介绍,该校一是大力发展信息学科,布局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组建独立建制的电气、信通、控制、计算机学院,建设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平台,抢占信息化领域制高点。二是创新发展新医科,包括建设了4所新型附属医院,以医工交叉、医教融合为突破口,建设了本硕博贯通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三是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包括试点建设智能无人系统、智能计算机、智能新材料等交叉研究院特区,自设7门交叉学科,今年还获批全国首个智能分子工程专业。
“目前,澳客彩票网_中国足球彩票-app官方下载已经形成了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型医科的布局。”贾振元自豪地说。
3 结合发展优势实现AI充分赋能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和利用这一机遇,赋能高校发展与全面创新,是与会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以人工智能为牵引,实现高校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育人方式变革,则是与会高校管理者普遍提出的解决方案。其中,同济大学作为以工科见长的高水平大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同济大学的选择是,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以工程智能为牵引,推动学科创新发展,进而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表示。
针对工程智能这一崭新的概念,郑庆华解释,其目的是提供设计、生产制造方面的效率、质量和实操方案。相对于人们熟知的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工程智能更强调可行性、集成性与可靠性。“比如,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城市安全、软件工程等领域,必须通过工程智能来保证其可靠性、安全性、可行性。”郑庆华说。
郑庆华介绍,利用工程智能赋能学科转型,一是要促进学校的传统优势工科“老树长新芽”,引领技术发展;二是要赋能人文社科的转型发展,改革科学研究的范式,创新教育模式,优化专业布局;三是要全面改革教、学、评、管,提升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一网通办”与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
工程智能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郑庆华表示,去年该校就提出了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研制开发了108门人工智能赋能新工科的课程,还为3000余名教师进行了人工智能技能和应用的培养。
“当前,人工智能尤其是工程智能已经成为学校学科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郑庆华介绍,在去年行动的基础上,今年该校围绕工程智能系统布局了五大研究院,如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等,目标是实现“四个创新”。一是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传统的院系制、学科化模式,建立“1+N”学科交叉,共建共享共创。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揭榜挂帅、目标引领、问题驱动、产教融合,让学生“在枪炮声中锻炼成长”。三是开拓新域新质,在工程创新的过程中,凝练出前沿方向,培育未来学科突破“卡脖子”技术,创新创造新质生产力。四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改变传统以论文专利为主的评价方式,以成效贡献特色为准则,关注成果的原创性、实用性和创造的经济社会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五大研究院的打造,创建未来教育、科技、人才的示范高地。”郑庆华坚定地说。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8日 05版),详情点击: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5/28/content_144744_18560719.htm